发布时间:2021-09-09 21:06:00
阅读次数:2585次
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17%以上,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增7.7万个市场主体……“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和国内疫情、汛情等多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中国经济复苏向好的强大韧性日益彰显。
为了更大力度利企便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部分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支持地方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会议决定,在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在全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同时,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城市,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优化营商环境可以破除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不合理限制,降低微观各类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不断累积企业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也会不断促进政府理清与市场的边界,坚持有限、法治和服务理念,更大程度上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也会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外资本向交易成本更低、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流动。特别在当前全球对产业资本的竞争更加激烈,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优化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亟待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点上突破、以带动面,整体提升。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十四五”规划专门设立单独一节,为未来5年“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提出了重点任务。31个省份“十四五”规划都明确了营商环境的优化任务。目前,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出台了关于营商环境的文件、专项行动、规划法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出台的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中数量突破200件。
另一方面,我国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还存在不小差距,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直言不讳地指出:市场准入仍存在隐性壁垒,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商品、服务、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性有待提高,部分审批事项环节多、时间长的问题仍然突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导致市场主体的民商事合同不能履行,也有一些地区出现政府换届后“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此外,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还需进一步营造,特别是在食品、药品、疫苗、安全等领域,惩戒失信违法的有力措施欠缺,失信成本过低,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讨债骗贷现象仍然突出。
在这种情势下,中央政府适时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除了展现“尊重地方和基层的经验、智慧和首创精神”这一基本理念外,更是期待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改革。毕竟,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工作基础也有不小的差异,营商环境领域的政策不一定适合所有地方,或者在某一阶段无法同时起步,以试点的方式分批分期推进,不失为高招妙招。
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和突破,是改革试点的灵魂所在。营商环境,离不开在先行先试中寻求突破,离不开地方首创与顶层设计的有效结合,离不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
“上下同欲者胜”。于地方而言,须自觉同中央有关精神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确保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从态度上讲,必须勇于担当,义无反顾,爬坡过坎,告别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从方法论上讲,把握重点、盯住难点、疏通堵点,坚持问题导向,按照问题清单,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的难易程度,能够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尽可能想办法,力避“雨过地皮湿”的行为;从效用上讲,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形成从试点选择启动到试点经验评估,再到经验复制推广的政策循环。这也有助于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改革氛围。
6个城市试点要准确把握改革试点方向,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发挥试点对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区分不同情况,加强试点工作的分类指导,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要及时总结推广,进展缓慢和管理不规范的要加强整改,综合配套性强的制度创新要注意系统集成,提高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性。
上亿的市场主体的呼声,需要更好地得到回应。如今,中小微企业仍旧面临众多困难。他们的合理关切,不能等闲视之。政府必须夙夜在公,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也给予企业家更多信心,不断吸引各类投资主体。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也是营商环境的竞争。这也决定了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相信选择北京等六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将会引领和带动我国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和提升。当一个个市场主体都展现“鲜衣怒马”的傲气英姿,中国的“家底”才会更殷实。(作者陈升系重庆大学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政邦智库研究员)
(稿件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