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财研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汉财研社

吴天龙: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才是正道

发布时间:2021-07-29 23:02:49

阅读次数:2754次

7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促进猪肉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并提出若干配套措施。

政能亮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才是正道

近年来,通过多措并举稳定生猪生产,我国生猪产能回复较快。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5月份,我国宰杀生猪8685.04万头,已经接近常年水平,猪肉的市场价格也随之一路下行。

对于不养猪的百姓来说,猪价“躺平”是一件大好事,同样一斤猪肉,可以少花一大半钱,桌上的肉多了,每顿饭也更香了。但我们不能忘记“猪周期”剧烈波动曾带来的深刻教训,2019年猪肉价格的暴涨还历历在目,40元一斤的高价猪肉仍让人记忆犹新。

随着猪肉价格的一路下跌,养殖利润迅速缩水,加之买仔猪时的高价,一些养殖户已经开始出现亏损。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无法保本盈利,他们很难维持或扩大生产,若放之任之,就有可能导致产量的下降,供给的减少。

而且,疫情、自然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出现,一旦养殖缩量周期遇到养殖风险,就有可能导致波动加剧。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家生猪养殖场被淹,地势低洼地区的养殖户更是损失惨重。据7月25日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从本月20日起,郑州市已经无害化处理猪7433头。这其中,有一些是仔猪,仔猪的损失更是会影响后续几个月的生产。

河南省是我国生猪存栏第一大省,生猪存栏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如果出现重大养殖风险,容易引起市场的异动,民心的不安。目前看,总体损失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个别受灾严重地区养殖户的受损问题、后续防疫问题和当地猪肉的供给问题应得到高度关注。

猪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猪肉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食品,在国人饮食中的地位难以取代,对于很多人来说,如碗中无肉,则食之无味。灾区人民已经遭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温饱方面不能再出问题,绝不能让他们的“菜篮子”品种减少、数量下降。

从全国看,猪肉消费的需求总量始终呈现增长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全国每年净增人口400万—500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超过1500万,需求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都会增加对猪肉消费的需求。因此,必须稳定生猪生产。而要稳定生猪生产,就要在充分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发力,既做到保证养殖户长期获取合理收益,又能高效防范风险,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一要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二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三要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眼下,河南等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有所抬头,在全力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后疫情叠加的情势下,应实时跟踪市场价格走势,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加强养殖风险防控,在全面完善防控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特点,重点布防、分区施策;加快灾区保险赔付和生产恢复,敦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拨付赔付资金,随时调度了解生猪养殖户受损情况,协助尽快恢复生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猪贵伤民,猪贱伤农”。(作者吴天龙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政邦智库研究员)

(稿件来源:凤凰网)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