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财研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汉财研社

田心:人命关天“信息关命”

发布时间:2021-07-27 21:43:08

阅读次数:2767次

7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强调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他特别指出,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这对于时下各地的防汛救灾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提醒和要求。

政能亮丨人命关天“信息关命”

近期我国局地极端强降雨,导致水灾频发,河南等地出现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牵动人心,举国上下普遍关注,在抗洪救灾中,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十分重要。

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是做好抗洪救灾工作的重要保障。越是大灾当前,越要做到信息透明。洪涝灾害事发突然,严重冲击群众正常生活生产,不少地方在受灾情况下,往往出现通讯和交通中断,信息不对称的“孤岛效应”越发突出。这个时候,信息公开透明就成为灾区群众的“定心丸”,及时把气象、预案、灾情,包括泄洪、分流、人员疏散等紧急措施,公之于众,越能避免群体恐慌。信息越透明,预警越到位;预警越到位,准备越充分,越有利于群策群力,战胜洪灾。

信息公开透明,还有利于抗洪救灾汲取教训,吃亏长智。郑州在特大水灾中,地铁和京广隧道被淹,导致人员严重伤亡,在防洪预案中存在什么漏洞,调度措施有何不足,包括原来打造“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存在哪些缺陷,都应该通过信息公开,实现共享,以警示社会,成为其他城市的“他山之石”。

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是相信公众的体现。越是危险关头,越要相信公众。实事求是地发布灾情信息,增加政府救灾工作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激发民气,汇聚民力,奋起抗灾,共克时艰。

大灾如大敌,抗灾的伟力来自民众。只有努力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一些受灾地区出现人员重大伤亡,这时容易出现各种传闻,甚至有人故意造谣,蛊惑人心。越是这个时候,政府越应重视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发布权威真实信息,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压缩虚假信息蔓延传播的空间。

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要求。重大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诉求强烈,灾区政府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把做好信息发布作为建设“诚信政府”的重要工作,借机建树政府权威,努力做到让公众了解灾情“不信传闻信新闻”,寻求真相“不听小道听大道”。

在以往的公共突发事件中,一些地方因为担心“炒作”,对信息发布习惯采取遮掩和拖延的态度,这种做法又常常由于热点继发,焦点转移,形成能瞒则瞒的侥幸心态。事实上,那些该公布未公布、没有回应公众关切给出真相的公共事件,都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形成政府公信力受损的“塔西佗陷阱”。

要做到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必须有机制上的保障,落实新闻发布会、通报会制度,或采取其他灵活方式,把灾情和抗洪救灾情况公之于众。尤其要善待和善用媒体,保障记者对灾情的合法采访,借助有公信力的媒体平台和渠道发布信息,引导处置出现的舆情,切勿抱着“防水防盗防记者”的心态,把媒体采访当成添乱,把正常报道当成炒作,阻挠记者正常履职。

媒体用有温度的报道,真实反映灾区情况,有利于发现存在问题,消除救灾盲点,帮助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援。

灾情复杂,千头万绪,万变万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抗洪救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把握信息传播规律,落实“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摒弃本位主义和私心杂念,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越是公众有顾虑的,越要以诚相待;越是公众有质疑的,越要正面回应,做好抗洪救灾中的信息发布工作,体现为人民执政,对人民负责,不断提升在“众声喧哗”中执政的本领。(作者田心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稿件来源:凤凰网)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