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01 00:21:43
阅读次数:2514次
清明节临近,哈尔滨市发布通知,要求严打生产源头、严查运输渠道、严罚销售环节、严控末端焚烧,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对此评论称,提倡文明过清明没问题,但“法无禁止即可为”,你让大家买不到可烧的纸,老百姓的心里不会舒服的,更何况大家还会找其他的渠道。既然法律还没规定不可以,那就让老百姓多点方便吧!
“冥币禁令”引发舆论反弹与媒体批评,几乎在所难免——这跟许多人期许的政策弹性有出入。虽然此举政策初衷挺好,但铁腕推进的刚性必然得咎。从舆论反馈看,很多人反对的,也并不是寓于其中的移风易俗取向,而是强行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方式,是无法可依却打着“依法”之名的权力越位倾向。到头来,此事对地方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不无公共启示。
焚烧纸币,有着民俗层面的悠久性与环保意义上的负面性双重特征。围绕焚烧纸币的公共治理,自然也应通盘考量、审慎决策,争取在民意认同与有效作为的共振中,将善作善为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对地方层面而言,应当意识到,清明时节给先人烧纸钱的风俗由来已久。“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一首《黯神伤》,就曾描绘出古人追怀祭奠先人的场景。时至今日,烧纸钱祭祀先人,承袭了慎终追远的社会传统,有着强大的心理习性做支撑。这就决定了,涉及此类民生议题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情感接受度。
毋庸置疑,烧冥币祭祖,确实存在很多负外部性:既污染空气,也易致火灾。无论是祭祀过后随风扬起的纸灰,还是伴随而至的火灾隐患,都会增加公共治理的繁琐度。
事实上,早些年,黑龙江日报还曾这样描写哈尔滨街头烧纸的情景——“浓烟漫漫、火光熊熊,人行步道板被熏黑,行道树被烤焦,街口灰堆遍布……清明节将至,哈尔滨街头烧纸现象愈演愈烈。”这类在街边焚烧冥币的现象,相当于将祭祀的环境成本与安全风险向外部转移,问题显然更严重。在此背景下,倡导绿色祭祀确实有必要。
但正如网上很多人说的,移风易俗还得循序渐进,强化引导,而不宜陷入“禁字诀依赖”,为求强力而激进,为求高效而冒进。得看到,公共政策是政务舆情的主要“策源地”,涉及那些有着强大社会心理基础的风俗的政策制订、出台和推行,自-然更充分研判社会反应,预判舆情风险。
这里面,尤其不可或缺的,是秉持“依法”原则与法治精神行事。唯有依法行政,才能将规范社会行为的行政之手“规范”在合法轨道内。
在此事上,当地用“严打、严查、严罚、严控”4个“严”字,足见对禁烧冥币工作的重视,其政策用意的确有其合理性,但再严,也得于法有据。“法无禁止即可为”,当成为这方面决策的逻辑基点。在国家或地方层面未明确立法禁止焚烧纸钱之前,还得保障权利应有的空间。
就目前来说,冥币类的祭祀用品,生产、销售属于市场调节行为,不在需要取得许可或批准的特种行业之列。既然如此,从生产到销售的前端治理,还得依法而为。对民众而言,烧纸钱只要守住合法边界,也不宜说禁就禁。
据了解,当地在治理烧冥币乱象上已推出很多大招:自2009年起,就相继发布过公告、通知;2015年前后,曾在焚烧集中区域设置了祭祀鼎或焚烧桶,倡导人们清明祭扫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树祭、水祭、网祭、花祭、诵读歌唱等;2018年中元节前夕,还印发《关于依法查处占道经营冥纸冥币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等行为的通知》。但烧纸钱的情况仍难消。
不论是因势利导倡新风,还是划定区域点位,都是着眼于“疏”。尽管这无法迅速消除烧纸钱作为民风习俗的“顽固性”,但其方向并没有问题。
从其他地方推行文明祭祀方面的经验看,也是着重在“疏”上下功夫。如有些地方允许市民在相对空旷、空气流通的地方烧纸钱,天津、海口等地之前还为祭祀者提供纸钱、香烛换鲜花的服务,以倡导绿色祭祀等。
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靶向发力,多靠“引导性”而非“强制性”,比如加强防火预案、重点治理街头焚烧现象,并试行以鲜花置换冥币等服务。
说到底,还得把握好尊重民众习惯与改变传统风俗的平衡,让民意向度与治理力度相向而行。
某种程度上,这对更多的地方决策不乏镜鉴意义:涉民生的公共决策,还得拿捏好“善政分寸”,体现出法治文明,展现出应有的公共智慧与治理技巧。政策出台前应做好深入调研和民意摸查,政策出台后做好宣传教育和疏通引导,是基本功,要切忌用简单粗糙、用力过猛的政策推行方式制造更多社会问题。(作者佘宗明系新京报评论员、政邦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