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5 00:16:28
阅读次数:2430次
“要让资金实实在在落到基层,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到成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1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惠企利民作用。
会议指出,着眼促进经济稳中加固,将直达资金作为冲抵部分阶段性政策“退坡”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继续主要用于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资金流向群众希望、企业期盼的方向和领域以及基层保工资保运转,集中更多财力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保住市场主体,就能保住居民就业、保住基本民生。毕竟,每个市场主体背后,都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和家庭。
但曾几何时,原有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资金层层分解下拨、耗时较长、雁过拔毛的弊端。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中央政府创新财政资金拨付制度,确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把中央财政下达的1.7万亿元“救命钱”,直接下达到基层,最快7天抵达,以此支撑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这种机制的实施,提高了资金的拨付速度,避免了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提高了专项资金配置的精准性。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意味着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已由特殊时期的临时应急性措施,转变为中央财政对基层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的常态机制。
会议显示,去年直达资金全部是增量资金,而今年主要为存量资金,把中央财政民生补助各项资金整体纳入直达范围,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
作为转移支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财政直达资金机制的实施意义重大。中央政府每年都设置相当数量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特殊政策目标。其中有不少是直接拨付给基层政府使用的资金。通过常态化的直达机制,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不仅资金拨付速度加快,而且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更能得到保证。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直达机制无疑优于原有资金下拨的转移支付制度。
在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和金额的同时,对直达资金的管理和监管不容忽视。
从直达资金项目的实施情况看,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资金下拨速度快,但受制于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项目储备不足,出现了资金下达后因项目准备不足而导致资金闲置,即“钱等项目”的现象。因此,在实施直达资金机制的同时,要加强基层政府的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特别是财政管理水平,让直达资金发挥良好的效益。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实现较强劲的复苏。虽然中国经济恢复较快,但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市场主体依旧面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推动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在实践中还需继续加力。
湖南省财政厅去年9月公开表示,要落实落细中央关于直达资金的部署和要求,坚决防止资金分配调拨中的“优亲厚友”“见事迟、行动慢”“一分了之”“一拨了之”等不良倾向。
加强对直达资金的监管,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开和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建议中央政府在现有“四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础上,单列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达资金的预算,详细反映专项资金的种类、金额、使用情况,通过现代预算工具对财政专项资金实行有效管理,包括集中专项资金的所有信息,并加以公开,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透明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作者邓淑莲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政邦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