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7 00:15:46
阅读次数:2432次
水洼取水,房檐接雨;跨省拉水,纱布过滤……“花钱请人拉水,再把拉来的水存在旱窖里,折算下来,一吨水需要花费50到60元钱。”4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两个村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
脱贫攻坚是功在千秋的国之大事,过去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在此大背景的映衬下,陕西洛南出现的问题,显得分外刺目。洛南县对媒体报道的问题做了初步回应,而陕西省委、省政府也已成立调查组,调查结果有待公布。
从洛南官方的初步回应看,媒体报道的核心事实基本被确认。包括五保户确实离开了集中安置点,村庄缺水的问题比较严重,村民生活用水靠有青苔、蝌蚪、浮游生物的水池,而灌溉农作物和修建房屋等,就要靠去远处运,这足以证明“安全饮水工程形同虚设”。此外,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抢夺记者手机、辱骂记者,也确实发生。
尽管当地官方也找了些理由自我辩护,比如说五保户离开集中安置点“系个人原因”、不是因为缺水,村民的饮水安全有保障等。但这些辩护,都缺乏足够说服力。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地长期缺水、水源枯竭等,都不是突然出现的状况,此前在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时就该有所考量。即便短时无法根本解决,至少也应该拿出时间表,而不是做点表面功夫就想过关。
可见,无论当初地方是不是故意掺假脱贫,现在五保户和村民的生活依然困顿,特别是用水问题没有解决,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从结果来看,当地此前的脱贫质量堪忧。更需要反思的是,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媒体的采访,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不是坦诚、严肃面对,反而恶意阻扰,这种态度显然不利于整改积存的问题。
客观而言,扶贫工作有其特殊性,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村庄能不能脱贫,受主观意愿、客观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即便是短期成功脱贫,也依然存在返贫可能。但是面对这种可能的波折,不意味着地方可以投机取巧,掺假脱贫之后再把返贫归咎为各种不可抗力。这种投机态度,是对扶贫大业的亵渎。
所以,洛南县的疑似掺假脱贫,也是一次很必要的提醒。检验脱贫成效需要一些特殊的时间点,这样能够对基层扶贫工作产生更有效的推动,但整体的扶贫工作没有终点,需要时不时回头“查作业”。各地方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一次“考”过关,扶贫工作就可以宣告收尾。毕竟,最终检验扶贫成效的,不是媒体舆论,也不是上级政府,而是基层民众。
检验扶贫成效,也不能仅靠媒体抽查,而是需要制度性的机制。其实早在2020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把防止返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建立监测机制。这次如果不是媒体曝光,可能当地五保户的生活状况、村民的缺水情形,还不能短时间为外界所知。一旦得不到外界的足够重视,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效率显然就可疑。如何通过体制内部和外部渠道,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各种渠道,把真实信息传达给监督部门,是这件事应该提供的思考。
就在本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从五个方面努力,防止农村人口返贫。排在首位的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监测收入状况、“三保障”状况、饮水安全状况。在国家层面,将对各地工作进行定期调度,研究分析、通报情况,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救助工作。
不难发现,饮水安全状况已经是重要监测项目之一。也就是说,在制度层面,其实已经覆盖了洛南出现的用水困难问题。现在关键在于执行。不妨将洛南当作一个“练兵”的案例,梳理清楚,如何把类似情形纳入既有监测机制,通过什么流程能把各地最真实的情况纳入监测系统。理顺这样的程序,相信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形,解决的效率就会更高,民众的生活福祉也就能更有保障。(作者王虹山系政邦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