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财研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汉财研社

刘文质:“心与心”的融合,让中德关系更有韧性

发布时间:2021-05-05 00:11:43

阅读次数:2298次

“一人做加法,众人做乘法”。

放在国际关系领域,这话同样恰当。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7日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9天后,他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

政能亮丨“心与心”的融合,让中德关系更有韧性

4月2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的大屏幕见证中德两国交往史上首次“云上”政府磋商举行:李克强总理以视频形式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

一个月之内,中国高层三度与德国高层交流,向世人释放出共同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强烈信号。

疫情,使得大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帕克斯(Roderick Parkes)看来,美国、欧盟和中国原本就是“连体三胞胎”——都想要脱离另外两者并获得自由身,然而在经历变故后,都明白分离的艰难程度。

团结合作之声,在电话两头、在云端,不断回响。中国与德国交往的热络,为这个多变的世界增添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据我所知,默克尔总理是唯一参加了迄今全部六轮磋商的总理,在此我对你的工作表示高度赞赏。”中国总理开场说道,“中德政府磋商机制成立10年来,推动两国务实合作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发挥了‘超级发动机’作用。”德国总理深表认同:“本轮中德政府磋商再次证明,两国合作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希望这一机制能够延续下去,并在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砥砺岂必多, 一璧胜万珉。”诤友,可以说是世上稀缺的资源。双方开诚布公,体认到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或认识。直面应对,对话协商,是增信释疑、缩小分歧的良策。

磋商结束后,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云签约”仪式,见证了7份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国际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大屏幕定格历史瞬间:在两国总理见证下,双方部长签署文件后,举起来向对方展示,相隔万里的会议现场不时响起掌声。

掌声的背后,是互相信任和激赏。

早在200多年前,大文豪歌德就用优美的诗句描述他心中的中国自然风光:

那里有深谷和高丘

宝塔、岩洞、草坪、山石和一线天

处处是芳草,地地有木樨

搭起的渔舍和凉亭

中国-哥特式的洞府、水榭和庭院

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对中国充满深情的歌德,把“中国式”“哥特式”这两种迥异的风格黏合在起来,这似乎是中德关系的隐喻。

中国“十四五”规划,发出坚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号。德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有更多机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未来十年,中国预计将进口价值22万亿美元的商品。这对德国出口经济而言,是重大利好。

数字科技、工业4.0、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物医药、能源系统和绿色发展等领域......中德之间的合作,潜力不可限量。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中德未来颇具潜力的合作议题。

交往合作,最深沉的支撑是大爱。两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在抗疫过程中相互驰援,民众自发彼此“力挺”,书写了一幕幕守望相助的篇章。

2020年3月,中国驻德大使馆接到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托马斯•拉贝教授打来的求助电话,希望中国能提供当地急需的防疫物资。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30000只口罩、620瓶抗疫药品和200套防护服在很短时间内运抵德国。托马斯收到防疫物资后表示,中国的馈赠让他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忘记向朋友施以援手。他向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南京市政府、向中国大使馆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托马斯的爷爷约翰•拉贝,对中国人来说,是恩人。“南京大屠杀”期间,正是约翰•拉贝奋不顾身阻止暴行,守护25万南京人。

中德关系,在共同抵御疫情中更具韧性,更具张力。

《法兰克福评论报》认为,尽管双方都承认两国间仍在部分议题上存在分歧,但仍希望保持对话,加深在贸易、气候保护和卫生领域的合作。

在世人眼里,以坚持、专注、严谨、创造为特点的德国工匠精神,加持了“德国制造”。在全球贸易大幅下滑背景下,中德去年贸易额达1920亿美元,同比增长3.9%,中国有望连续五年成为德全球最大贸易伙伴。

两国在中欧间率先开启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助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优势互补的新型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在价值链上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的,还包括两国民众的心灵。(作者刘文质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