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财研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汉财研社

政能亮年终策划丨⑨城市治理,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1-12-30 16:42:00

阅读次数:2919次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民众为本。因为疫情,2021与2020似曾相似;因为抗疫,我们看得更清,见证着意志与定力。

年岁更替之际,政能亮编辑部结合2021年中央政府施政重点、施政亮点与民生热点,推出系列评论,以期梳理过往,重新打量新年期望。

文丨政能亮编辑部

到今天,西安“封城”已持续一周了。

一个空空荡荡的西安,就这样,与这个世界的很多人在朋友圈相遇。无人机从大雁塔前玄奘法师雕像处缓缓升起,法师依然无喜无嗔,而整个城市已然停摆。这个寒冬,对于拥有1300万人口的西安格外严酷。疫情之反复,疫情之不羁,不会因为你我的祈愿而改变。

还好,尽管也会曝出居民与防疫人员的小摩擦,以及菜价高昂、供给困难等问题,但总体而言,这一轮疫情,无论是民众的配合度,还是政府的应急反应,较之去年慌乱的武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政能亮年终策划丨⑨城市治理,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价值观念的城市

城市治理,固然会循制度章程而缓慢演进,徐徐铺展,温和变化;但也会因为一桩桩、一件件的具体事由,而吐故纳新,快速提升。过往的一切,都注定不会成为过眼烟云,而是会铺就一级一级向上、向善、向好的台阶。

“踏入同一条河流”,尽管几乎就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但这并不妨害人们因势就便汲取经验。事实上,城市之所以让生活更美好,除了城市能够实现现代人更多的愿望之外,也与城市的人群聚集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碰撞、知识积累、知识更新有关。

过去一年,中国城市前所未有的出位,舆论场上,城市“攻讦战”与城市“保卫战”同样精彩。有歧见并不意外,恰恰表明,围绕城市运行、城市治理,正在形成聚焦。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而言,这毋宁是一次裂变。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最近几年的思想自觉,城市终于毫无例外地成为话语中心,城市终于理所当然地成为价值观念,城市终于顺其自然地成为美好生活的信仰。这样的变化当然是划时代的。

那么,拂去诸多话题缠绕和意识迷障,当下的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治理为先:精细化雕刻城市品质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考察时,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人民性成为中国城市治理的特质。

当下城市的比拼,比的就是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比的就是细节和服务,比的就是敢用善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意识。

智库专家认为:当前,城市治理改革,或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由城市治理中的上级决策者通过改革来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或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径,激发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法治、德治和自治的三治融合。

在北京,持续了两年多的“接诉即办”改革,找到一条问题解决驱动基础性制度变革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接诉即办”是从妥善对待民意开始。民众反映的问题构成了对城市治理的反馈,如果城市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回应,就能够形成良性的正反馈机制。

过去一年,我们既看到,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精准防疫广受好评,并在客观上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也看到郑州因一场暴雨陷入灾难与话语的泥淖。

特别是,上海市还将此前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固定下来,制定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明确上海将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遵循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秉持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上海乃至国际成熟的城市更新的经验显示,城市更新应当给予居民和业主更大的自主决定权,例如土地用途管制等,应当由他们来决定自己拥有的建筑的未来,这样才可以避免千城一面。

安全为要:科学化护航城市民生

作为当下最大的人群聚落,城市的安全无疑是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一场暴雨就让整个城市泡汤,一个小诊所的耽搁就让整个城市“沦陷”,这样的城市,显然是缺乏安全保障的。

这也提醒有关各方,城市治理是民生实务,需要的是精准治理、扎实落实,在安全问题上来不得半点滑头。就像此前武汉,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耗资上百亿,仍不免内涝,这中间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当下,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城镇GDP占比超过90%以上,进入城市化进程的中后期,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我国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体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一年,中国城市从外延快速扩张转向内涵提质增效,这既是为了克服疫情影响的被动作为,也是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城市已成创新、发展、奋斗的主场,发展理应迸发。

城市的发展固然在于城市本身的竞争力提升,也为一个个生命个体提供了展示、释放、激发的平台。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呈倍速增长的个体实现,无疑会托举起城市的天空。

宜居为本:智能化保障市井烟火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前些年,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追求速度规模,导致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大城市病不轻,短板弱项也不少。如今,宜居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标榜的刚需。

过去一年,成都以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引领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在实现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城市新动能,同时呼应居民内心最真切的现实需求和情感依托,延续了历史文化脉络,保留了市井生活与烟火气。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也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晋城市公安局通过做优顶层设计、做实基础支撑,推出“三长会商”(基层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的联动机制,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赵树理调解室”,注重源头治理、体现优势互补、突出联动联调,将解纷机制的关口前移,有效提升治理效能,尤其是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智慧赋能与科技兴警,在强化城市治理、追求高效运转、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升级城市品质方面卓有成效。

城市治理:以“美好生活”的名义

城市治理,也要避免一个个“坑”。

一忌口号化。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绝不仅仅意味着时髦的口号,而应该是扎扎实实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二忌形象化。时至今日仍在形象工程的窠臼内打转转的做法,也早已不合时宜。2021年,陕西韩城耗资1.9亿建“鲤鱼跃龙门”,以及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不顾实际使用大额财政资金兴建仿古城门、景观广场,受到广泛关注。

三忌空壳化。以城市更新之名行大拆大建之实,也越来越不得人心。8月31日,《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正式落地,这一被称为“限拆令”的通知,表明了治理城市空壳化的决心。

城市,这个人造的庞然巨物,既承载起人的梦想和希望,也每每会成为人自我实现的障碍。这也意味着,城市治理的成色,不仅关系到群体的幸福观,也关系到个体梦想的成色。

拂去衣上的尘灰,放下一年的苦辛,迈出稳健的步伐,新的一年,我们理应有更多的理由和底气走上更美好的路径。(执笔人:政邦智库研究员龙之朱)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