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财研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汉财研社

政能亮年终策划丨⑦文化如何更动人更迷人

发布时间:2021-12-29 15:16:44

阅读次数:2965次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民众为本。因为疫情,2021与2020似曾相似;因为抗疫,我们看得更清,见证着意志与定力。

年岁更替之际,政能亮编辑部结合2021年中央政府施政重点、施政亮点与民生热点,推出系列评论,以期梳理过往,重新打量新年期望。

文丨政能亮编辑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回顾2021,文艺界的动态占据了不少新闻“头条”。从昔日顶流相继“凉凉”,到“拉踩引战”“倒奶打投”等饭圈乱象得到强力整治;从《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主旋律佳作受到观众追捧,到三星堆考古“上新”、洛神水赋、唐宫夜宴等成功“出圈”的文化现象,文艺领域的新变化体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指向:激浊扬清,崇德尚艺。

对此,或可从文艺工作“加减法”的角度进行观察:就“减法”而言,是去除沉疴,切实整治艺人违法失德和饭圈发展乱象,校正“流量至上”逻辑,使文娱领域坚守发展正途;就“加法”而言,则是坚持守正创新,展现时代风貌,特别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自古以来,“以敦品为第一要义”都是文艺工作者不朽的价值追求。然而,近几年,一些明星艺人的违法失德行为却频频令人瞠目。

政能亮年终策划丨⑦文化如何更动人更迷人

比如,明明是让人看了“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演技,却能因流量明星的“光环”轻松“霸屏”,将片酬抬至天价。一些艺人偷税漏税,涉嫌吸毒等行为劣迹,更是击穿了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底线。与此同时,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等现象的愈演愈烈,也强化了一种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若是任由这些乱象继续发酵,甚至成为行业发展的“常态”,必然是百害而无一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贯穿全年的文娱整治风暴可谓正当其时。

有媒体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针对娱乐圈、饭圈、文艺圈问题,已发文(包括通知、公告、评论性文章)超过20次。一次又一次重拳整治背后,是国家力除积弊、激浊扬清的决心。

“自来文艺之升降,足觇世运之盛衰。”今年以来,与文艺界乱象逐渐偃旗息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质文艺作品的全面开花。

曾在“流量至上”逻辑下沉寂许久的演员逐渐“出圈”,都既让人看到了好好讲故事、踏实做好戏的力量,也折射出当下市场更趋理性、观众审美标准不断提高的现实。

与此同时,纵观这些出圈的文艺作品,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量”可谓越来越高了。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中,水下飞天的曼妙舞步,仿佛重现了《洛神赋》所描绘的那句“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当“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再度“上新”,无数网友也通过现场打卡、购买盲盒等方式,释放探索古蜀文明的热情。

可以说,含蓄而深沉的传统文化,正呈现出一股无比强大的“万有引力”。而这一现象背后,有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是经济发展、社会审美旨趣提升的表现,也离不开文化工作者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的专业精神。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文化自知,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化贤达和文艺佳作如满目星辰,灿然可观。一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文艺作品,不仅经得起推敲,也值得被细细揣摩、反复咀嚼。

传统文化是最大的IP。近些年,不管是苏轼“千古风流人物”大展的火爆,还是《国家宝藏》等节目备受关注,都充分展现了这些作品穿透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这种“进入”也能形成一种有益的正向循环,引导人们逐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当代书院,也展现出了应有的担当。政邦理事长高明勇认为,“书院之风,重在群贤毕至;文化之道,贵在润物无声。”在他看来,当代的书院,一定要充分借鉴传统书院的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邀请名家俊贤传经布道,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吸引年轻人来学习、交流。

书院何为”?高明勇提供一些思维方式:1、受众思维。运营书院需要高度重视受众的需求与痛点。把“我想去做的”与“受众需要的”结合起来。2、产品思维。书院最终是以“产品”与受众对话与交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可以说是当代书院的生命线。这些产品,都是符合书院具体定位,符合市场规律的精神产品。3、运营思维。当代书院的命脉可能在自身的运营模式与运营能力,就是说既要能“叫好”,还要能“叫座”。如果只是“叫好”,不能“叫座”,可能无法可持续,至少生存会有种种困难;如果只是“叫座”,无法“叫好”,或许书院就变味了,与商业机构无异。

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光芒重现,是精益求精的创作者和精神需求日渐提高的受众间的一种“双向奔赴”。这两年,《红楼梦》等经典老剧在B站上线,吸引诸多年轻人弹幕“刷屏”观看。

这部老剧之所以能在34年间重播1500多次,离不开当年文艺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为使演员了解时代背景,剧组特地邀请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长期授课;由于原著中有不少类似“花梨大理石大案”“汝窑花囊”等家居描述,主创者还专门聘请沈从文、朱家溍等大家作为顾问。文艺工作者能讲究至此,创作出的作品又怎会不击中人心呢?

《红楼梦》等老剧再度掀起热潮,也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启示:用心创作的好作品,永远不会被埋没。也只有真正厚积薄发、精益求精的创作者,才能以守正创新的方式,精准地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文艺界激浊扬清、逐渐规范化发展的今天,必将涌现出更多崇德尚艺、充满活力的文艺工作者。期待通过2021年文艺工作的“加减法”,会有更多创作者用精湛技艺凝聚佳作,以深刻洞察记录时代,让文化生活更加迷人。(执笔人:政邦智库研究员李康尼)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