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6 21:45:58
阅读次数:2933次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民众为本。因为疫情,2021与2020似曾相似;因为抗疫,我们看得更清,见证着意志与定力。
年岁更替之际,政能亮编辑部结合2021年中央政府施政重点、施政亮点与民生热点,推出系列评论,以期梳理过往,重新打量新年期望。
文丨政能亮编辑部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凝重不佻”的文风描绘人们利用石油的场景。该书中,沈括最早提出“石油”一词。他还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缺油、少气”,是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殊为可惜的是,中国许多油田可开采的石油量不足真正储量的一半,大量石油只是悄无声息地“沉睡”。2021年,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能源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深圳大学、中石化采油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合作,从胜利油田的一处地下油藏中发现一种独特古菌——Ca. Methanoliparum。
通俗地说,这种古菌可直接“吃掉”石油,“吐出”甲烷气体。这种古菌经大量培养后,注入业已枯竭或低品质油藏,使难开采的石油部分转化为易开采的甲烷气体,并最终处理为天然气。2021年12月下旬,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自然》认为,这一发现令产甲烷古菌的基础研究迈出一大步,更指向未来的应用前景——“点油成气”。
“点油成气”愿景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孜孜矻矻的求真精神。
“求真”,是科技创新的前提。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分列前五。与去年相比,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南京(第18位)、杭州(第21位)等排名均有所上升。
“求真”,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要义。古今中外的科技演进显示,那些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研成就,均为科研人士正心诚意、理性实证、置怪怨攻骂于不顾而妙手得之。浑身充盈着怀疑精神的沈括,明确提出“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伽利略虽然在教会胁迫下摧眉折腰,依旧喃喃自语“但地球仍在转动”。
实证精神、批判精神是保证科学理论颠扑不破的最后审判官,而非长官意志或宗教裁判所。从这个意义上说,伟大的科学家跟伟大的革命家一样,均勇攀人类思想高阶、勇闯创新“无人区”。
对未知事物无限好奇,对花花世界询究本末,不光是科研人员的根本遵循,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乃至普通民众,也应当以科学精神来充盈自己的头脑。倘若科学精神阙如,就容易导致数据造假、学历造假等乱象。
鉴于此,山东大学校领导在今年9月勉励2021级研究生新同学:要求真创新,做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要坚定方向、严谨治学、勇攀高峰,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和学术前沿,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敢于突破定势、大胆质疑,努力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积极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勇于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
科技也是向善的。古往来今,众多高贤一直强调科学技术遵循善、伦理、正义,进而造福人类。倘若科技违背善的真义,就会遭到腹诽。1844年10月,当英国文豪华兹华斯得知湖区有修建铁路的计划后,奋笔疾书,并发起“反对湖区污染”运动。他的诉求简单有力——“莫毁美景,莫扰清净”。华兹华斯认为,如果一意孤行地修筑铁路,大自然将会报复。他还赋诗呐喊:“如果人心不再言语,/那么疾风啊,用你强劲/且持久的声音呼喊,对错误发出抗议。”
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理应寻求一条平衡和谐的发展之路。
2021年12月14日,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制的《“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开展铁路全生命周期各类因素对自然环境影响和防护方法的研究。深化铁路基础设施网络生态规划、绿色廊道设计、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发展综合资源节约技术,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工程质量。深化桥梁、房建等领域装配式建造及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科技向善,也包括“正义”维度的彰显。技术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果,毫无疑问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也概莫能外。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技术的“正义”维度和技术本身容易沦为实现所谓“秩序”维度的工具。部分企业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往往通过大数据技术或其他技术手段收集公民的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住址、肖像、姓名等信息)。避免大数据技术异化乃至“反人类”“反人性”,就需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正义”属性。
科学,也是求美的。古往今来,很多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追求美。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有言:“数学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著名物理学家罗森(Nathan Rosen)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构造一种理论时,他所采取的方法与艺术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某种共同性,他的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对他来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的。”
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1707年~1783年)发现,不论什么形状的凸多面体,它的顶点数V加上面数F,减去棱数E必定等于2。这就是著名的欧拉公式:V+F-E=2。
该公式也符合美学准则,一如《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为上”。大道至简,大美天成。大自然本身就高度概括,充满叶韵,对称雅致,具有无比美妙的规律。
2020年秋季学期,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系列课程,涵盖如环境、天文、新能源等学科前沿领域。每门课程由一名院士或长江学者领衔,采用“Lab参访+讲座+研讨”的授课形式,以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为授课内容。课程旨在帮助大一新生在高水平教师的引领下,感受科学价值,发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育人环境,凝聚了科技“尽善尽美”的力道,令众人激赏。
庄子有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开放包容、无忧无虑的科研环境,有助于痴迷科学、心无旁骛的科研人士,既能“入乎其内”(侧重应用),也可“出乎其外”(侧重理论),释放出融合科学与艺术的创造力。(执笔人:政邦智库研究员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