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9 16:48:08
阅读次数:3705次
原标题:代表委员热议:打造“汉方药都”品牌 助推中医药产业强市富民
“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着力打造‘汉方药都’品牌。”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医药发展作了上述部署。
怎样让我市独特的中医药资源,成为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进而让这些资源成为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2月22日至24日,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给出了意见建议。
将中医药资源转换为“四个在汉中”的发展引擎
“没有几个产业能够像中医药产业这样,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高度融合。”2月22日,受访的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授、陕南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中效介绍,仅就中医药产业而言,就涵盖了“强市”的所有构成:发展中医药产业能够带动制药产业,促进种植产业,推动科技进步;绿色种植在山地的中药材具有涵养水土的作用,能提高生态水准;中医药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独具汉中特色的中医药产品,更能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行业发展。2021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推动中医药行业在全国范围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1月14日,我市召开中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会上强调要按照“汉方、汉药、汉中”三个维度,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发挥“政府、高校、产业、园区、项目”五位一体作用,共同开创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作出新的贡献。可以说,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我市提出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当其时。
梁中效建议,为将汉中的中医药资源转换为“四个在汉中”的发展引擎,我市应制定好中医药产业特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基于我市道地药材的保健品、功能食品、日化产品的生产研发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同时,应市校共建“中国秦巴中医药研究院”,实施汉中中医药传承和产业发展“一区六大工程”,将汉中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六大工程带动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
以高品质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我曾经从事过一年多中医药相关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与药农打交道,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基层工作者我有两点建议:种源优选优育和建强基层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团队。”2月23日,市人大代表、留坝县农村经济发展与监督服务中心主任周世斌介绍,以留坝县为例,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规模也大,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较慢。药材种植以药农自发生产为主,不懂种源优选优育,存在道地品种退化现象。片面追求产量,过度依赖化肥、农药,药材品质难以保证。从事中药材相关研究的专家不少,但直接与药农对接,从事基层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的人员不多。这些都是制约中药材高品质生产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周世斌建议,应突出市场体系建设、突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科教推合作,产学研结合,依托省内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科技型企业的优势科技力量,组建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专家技术服务队伍,围绕药材种质创新、良种推广、集约育苗、野生驯化、生态种植、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中药材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应加快高校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大中药材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确保产业链源头质量。
以全产业链实现中医药最大价值
中药材产业正步入转型升级和加快提升的重要阶段,随着人民需求层次的提升,对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除要满足中药工业的原料需求外,还要满足大健康产业对中药保健产品、药食同源类健康食品和其他健康养生产品的多层次需求。如何让汉中绿色优质的中药材实现最大价值?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种植、加工、生产、应用一体化;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市政协委员、镇巴县副县长陈磊建议,要坚持产业链招商,持续建链、固链、补链、强链、延链,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努力把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针对中药材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还未形成,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应成立中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中药产业的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和机构设置,理顺体制机制;制定一整套支持中药产业全产业链的优惠扶持政策,对中药产业的种植养殖、企业加工、科研创新、流通交易等进行全产业链支持;逐步健全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仓储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支持各县区建设中药产业园区,加强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建立“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中药产业服务综合体,提供规范化生产、质量追溯、技术创新、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和现代物流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七大服务体系。
稿件来源: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