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9 13:22:00
阅读次数:1496次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市东南隅,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国土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19镇1个街道办157个行政村24个社区,总人口约28万。全县地跨汉江与嘉陵江两大水系,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范围,是限制开发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被国家发改委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镇巴县城全貌)
长期以来,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条件。镇巴县历届领导班子在不利中寻找有利,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连续十二年通过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2022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依托优势资源禀赋,用好一方水土,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魔芋、畜牧、旅游等绿色产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镇巴模式”。
夯实“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镇巴最大的自然财富,也是绿色发展的最大底气、最有力支撑。近年来,全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守护好绿水青山、筑牢巴山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凝聚各方合力,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生态保护不断提质增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6%,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2020年至2022年分别达到360天、359天、36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被称为“天然氧吧”,全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底色更加靓丽。
(▲美丽乡村—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从镇巴“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新模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明确陕南生态经济示范县、汉中仙毫高山富硒茶示范县、大巴山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提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镇巴的建设目标,全县绿色发展路径更为清晰。
突出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镇巴县种茶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但长期以来,茶产业一直小而散,缺乏品牌效应,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力。近年来,全县坚持“绿色植茶、质量兴茶、品牌强茶”发展路径,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做优做靓“镇巴毛尖”区域公共品牌,搭建集茶园管理、质量监管、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于一体的“智慧茶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茶产业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9万亩,年产茶叶5820吨、产值9.1亿元,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
(▲镇巴县巴庙镇高山富硒茶园)
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镇巴境内有药用植物1000余种,其中236种入选《中国药典》,素有“天然中药库”之称。全县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大黄、天麻、重楼、黄精等品种,建立种源基地5个,开展大黄、天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大黄“秦药”大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深化质量品牌建设。创新推广“林+药”“粮+药”复合经营模式,加快拓展“主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团发展模式。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引进中医药上下游企业10家。建成镇巴县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全县59家中药材企业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2022年,全县累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0万亩,年产药材2.4万吨、产值4.5亿元。
(▲镇巴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加速发展旅游康养产业。镇巴县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标准谋划全县旅游业发展,制定出台《镇巴县旅游总体规划(2023-2035年)》,统筹推进渔渡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草坝3A景区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兴隆楮溪源景区、黎坝旅居小镇、青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重点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医养在汉中”镇巴县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0年)》,开发健康旅游、中高端医养、中医药康养、健康运动、健康食品五大产品,打造巴山区域大健康产业集中区。2022年接待游客111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5亿元。
(▲镇巴县草坝3A级景区)
书写“两山”转化绿色答卷
镇巴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聚焦生态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优势,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践,探索形成具有镇巴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等“两山”转化模式。
“生态农业”转化模式。立足镇巴生态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依托茶叶、中药材、魔芋、畜牧业等特色农业和镇巴毛尖、镇巴腊肉、花魔芋、大黄、天麻等国家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生态种养殖等,全力培育“镇巴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大大提高了镇巴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绿水青山”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与农业、农村、农民效益的有机统一。
(▲镇巴县观音镇油茶种植基地)
“生态旅游”转化模式。瞄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目标,依托镇巴天坑群、大巴山原始木竹林海、草坝风景区、渔渡风景区等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永乐红色遗迹、民歌文化、青水苗寨、符先辉旧居等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按照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思路,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培育乡村旅游要素,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补互促互兴,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从精品景点开发,到网络环线建设,再到全域旅游打造,实现“点有特色、线成体系、面成规模”,诗画镇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中国最美心形天坑—镇巴天悬天坑)
“生态+”转化模式。以建设富裕镇巴、和谐镇巴、美丽镇巴、活力镇巴、幸福镇巴为目标,以汉中仙毫高山富硒茶示范县、大巴山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定位,把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县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生态环境治理、城乡建设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大农业、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等协同发展,培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不断延展“生态+”效益,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新业态多元融合、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城乡环境稳中向好、生活品质整体提升。
(▲省级特色旅游名镇—镇巴县黎坝镇)
2023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参阅》第13期(总第1058期)刊发了《点绿成金看镇巴——镇巴县绿色发展调查》文章,对镇巴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文章认为,镇巴县在先天不足的发展环境下,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以“生态+”为核心,大力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中药材产业、魔芋产业、现代畜牧业和康养旅游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特色食药、康养旅游等绿色产业占到全县GDP的半壁江山。省委书记赵一德同志对镇巴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批示指出“镇巴县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产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是对头的,要扎实稳步,久久为功”。
下一步,镇巴县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地球当“家”、谋“永续长存”之制,始终视生态为“财”、行“共进双赢”之法,始终以自然为“友”、走“和谐共生”之道,凝聚生态文明建设“最大公约数”,共绘“富裕、和谐、美丽、开放、幸福”五个镇巴美丽新画卷。
来源:镇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