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在汉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研在汉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汉中开展“两汉三国”文化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3-09-14 17:59:37

阅读次数:1114次




为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今年6月至9月,我市联合团省委首创开展了“三秦学子汉中行”活动,并列入2023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专项。通过活动开展,吸引省内各重点高校学子来汉开展暑期研学、暑期实践、创业夏令营,组织青年学生围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开展课题调研、研学实践,助力全省万亿级文旅产业发展和汉中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近期,我们将陆续刊出一批具有青年视角、符合时代审美、展现地域特色的来汉研学高校团队调研信息、调研作品,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前进动力,吸引更多高校青年学子了解汉中、融入汉中、创业汉中。

今天推出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汉中开展“两汉三国”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相关内容。





7月11日至13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两汉三国”文化实践队赴汉中开展文化调研,三天内共考察汉台区、勉县、城固、洋县四区县九处文化古迹。实践队成员涵盖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哲学、录音艺术三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由人文学院团委书记陈春晓、人文学院历史系汉文化研究方向教师李皓共同担任指导教师。



寻根汉文化,寻访文化根脉


三天的实践中,实践队围绕“两汉三国”文化先后参访了汉大将韩信拜将坛、蜀道奇观石门栈道、汉风文化体验兴汉胜境景区、天汉文化公园、张骞纪念馆、蔡伦墓、诸葛古镇、武侯祠、武侯墓等地,通过专家讲授、专业讲解、参观学习等形式,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强化了对汉文化的理解。



知信行统一,访讲学研并进


诵读经典,对话古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武侯祠内,实践团师生共同诵读诸葛亮代表作《出师表》,沉浸式感悟大汉丞相鞠躬尽瘁的拳拳之心。历史系教师李皓在武侯墓景区内现场讲授历史文化公开课,为同学们深入理解三国历史提供专业导学。
现场团课,文化传承

在石门栈道景区仿古栈道亭内,实践团成员龚敏带来现场团课,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典故切入讲述了石门褒斜栈道的历史,共同见证了古人智慧。全长235公里的褒斜栈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军事要冲。石门仿古栈道别具一格,凌空飞架于褒谷陡峭悬崖上,成为古褒斜道的缩影。




古法造纸,沉浸体验

在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实践团认真学习了纸的起源与传播的历史,在古作坊的造纸工艺流水线上,近距离观看了身怀绝技的矍铄老艺人进行的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蔡侯纸造纸全过程,亲自参与打浆、抄捞等造纸过程,赞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调研访谈,学思践悟

“我们脚下踩的这条路就是过去前往巴蜀之地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多少行人过客往来于此,将两汉三国汉文化通过这条道路向外传播;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要继续走好这条文化传播的道路,将两汉三国汉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武侯祠内,实践团认真聆听馆内工作人员娓娓讲述汉历史。围绕汉中汉文化传承现状、文旅发展建议等,实践团精心设计调研问卷、访谈提纲,每到一处均开展问卷调研、人物访谈工作,三天内共收集问卷100余份,访谈资料9份,形成访谈文稿1万余字,调研报告1份。





担当青春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拜将坛展馆看到的那对爷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爷爷是老汉中人了,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他依旧为孙子认真讲解着展品,讲解着我们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两代人之间文化的传承,老一代人向新一代人讲述的这种方式深深打动了我。”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徐子涵在实践总结时说到。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行之愈笃,知之愈明。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我依旧收获了很多。我们深入当地寻访两汉三国文化,这段历史文化对我而言不再是简单的纸上文字,而是深刻的实践活动,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锻炼到了我,让我理解了集体和实践的意义,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作为文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实践队成员崔果在实践结束之后说到。








据悉,自开展主题教育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立足学院学科特色,大力开展文化研究转化和文化育人实践。本次活动正是人文学子在文化胜地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来源: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宣传科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