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1 11:07:51
阅读次数:3245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秋收和秋冬种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物价平稳提供有力支撑。会议明确:一是主产区要抓紧组织秋粮抢收,做好粮食烘干收储。二是抓好秋冬种。三是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四是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农田排涝、粮食烘干等的电力、柴油供应。
当前正值秋粮收获扫尾、冬小麦抢时播种的关键时期,如何助农秋收、解农忧愁成为当前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
应看到,9月以来,北方的持续阴雨天气对秋收和秋冬种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积水导致土壤过度潮湿,农田排水散墒困难,大型机械难以下田操作,直接延缓了秋收秋播进度。与此同时,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种粮收益亦产生了一定的损害。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从短期来看,坚持“抢”字当头,抓住晴天的有利时机,在保障现有收割、烘干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及时调入更多的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提高收割和烘干效率。从长远来看,烘干方面,要把粮食烘干设备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之一,并优先保障粮食烘干建设所需用地。收储方面,则还需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粮食储备格局。
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和商业库存,使其与政府储备相互补充,丰富地方政府的粮食收储调控手段,为应对突发事件、市场保供稳价构筑安全防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在自主储粮方面的作用,扩展储粮主体,“藏粮于民”。不仅如此,还应当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完善粮食应急物流网络,创新粮食保鲜储藏技术,减少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9月以来,山西、陕西降雨偏多,尤其是“十一”期间,两地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50万亩左右,农田积水达300多万亩,给秋收和秋冬种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积水农田排水。未来还应按照灌溉和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道、排水沟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业灌溉排水设施。
还需注意的是,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也造成当前(截至10月19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比往年要慢27个百分点,尤其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地区,都要比往年晚15天以上。需要指出的是,晚播麦在冬前的积温往往不足,不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从而有可能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加强对耐晚播、早熟、丰产性良好品种的宣传推广工作,并积极引导农民增加播种量、增施底肥,以此降低晚播的影响。
农资供应和价格,备受各界关注。导致农资价格处于高位的原因,主要在于原料涨价推动和国际高价拉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国际粮食贸易减少,各国大力支持本国粮食生产,农资需求提升明显,进而提高了农资的市场价格预期。
对此,需要引导国有原料、能源供应企业和骨干农资供应企业签订长协合同,降低农资原材料供应的成本,并优先保障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的运输,稳定农资有效供应。同时,考虑到钾肥货紧价扬是当前秋冬化肥市场的主要特征,故而,可以通过投放低价储备钾肥的方式引导市场预期,提高农民的种粮信心和积极性。
事实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于2021年10月20日通过低价竞拍销售方式向市场投放第一批储备钾肥,有望实现化肥市场保供稳价。此外,各级农业、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种子市场和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种子供应的基本情况。结合2021年起开展的为期3年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环境,确保用种质量安全。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的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的多重考验,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故而,粮食生产离不开政府部门稳定的支持保护。
面对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偏紧的现状,要密切跟踪电力供需形势,加强电网设备运行维护,保障排涝、粮食烘干等的电力供应;鼓励国有石油公司有针对性地分析预测当地农忙时段农机作业量和机具用油量,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柴油产量,重点保障农村市场柴油供应。
农业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地方秋收和秋冬种的资金难题,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对受灾地区中央财政再适当安排农业救灾资金。财政部门提前下达明年相关转移支付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地方开展晚播和购置烘干机等。从长远来看,还需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加快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粮食产业。(作者何可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邦智库研究员)(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