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8 22:28:36
阅读次数:2884次
秋风起,蟹甲黄。又到了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不过,近年来,在大闸蟹这一美味的背后,横行的“螃蟹券”,已有泛滥之势。据媒体观察,蟹券兑换难、甚至空转的情况时有发生。消协消委等社会组织也曾发出消费提醒,请消费者注意防范螃蟹券套路。
“要做蟹,先发券”。蟹券既没有市场指导价,也没有行业指导价,因为契合了节日送礼的需求,面值高、折扣低的蟹券销售模式成为行业惯例。有的蟹券甚至变成了“有价证券”,一只螃蟹也没卖,每张券就能净赚百余元。数量一多,行贿、洗钱等乱象也伴随而生。
蟹券原本产自市场,也有其自发的市场需求。大闸蟹上市的季节性、运储和保鲜等环节的特殊性,价格相对较高且具波动性等等,都是催生出蟹券的因素。通过发行蟹券,能让好这口的消费者通过事先预定、到季再提货,来保障预期消费的确定性。
但蟹券的这一原始价值指向,早已在它的多年演化中变得模糊难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蟹券乱象,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指向。一是市场乱象,一是腐败乱象。
就市场乱象来说,“养蟹的不如卖蟹的,卖蟹的不如倒券的”,就是形象的写照。让螃蟹在各色礼券上横行,把现货炒成了期货,乍一看,似乎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螃蟹养殖业和销售渠道进行的一次降维打击。但蟹券本身既不养殖,也不互联,除了方便送礼者,以及便利销售者提前回笼资金,看不出对真实消费者的权益有何实质提升。若强化纸面的“券”而忽视实体的“蟹”,依赖网络炒作而远离诚信交易,“证券化”的蟹券不但不能延长大闸蟹的产业链,反会加速这一产业的衰退和产量的萎缩。
至于蟹券上的文字游戏、虚假宣传,兑换时的李代桃僵、以次充好,这和市场上的其他虚假宣传与以次充好,并无本质区别。以最常见的市场欺诈为例,用普通大闸蟹伪称阳澄湖大闸蟹,不管是不是通过蟹券实现的,均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不管发生在线上还是线下,不论行为人是虚拟蟹券销售商,还是实体螃蟹销售商,只要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均应及时介入、迅速调查,严肃查处,以确保市场交易的规范与有序。
作为腐败乱象的蟹券,与早已滥觞的月饼券、购物券、烟酒券等一样,本来只是腐败的介质。因为送礼的多了,选择蟹券的也多了,才让蟹券临时充当了“打折的贿款”。发行蟹券者为何敢超发,不怕挤兑吗?就因为发行者断定有相当一部分蟹券处于“买者不吃,收者不吃”的两不靠状态。这些蟹券最终的命运就是低价回收。增值的看似蟹券的流通,背后埋单的却是打折的权力寻租。
治理蟹券的腐败乱象,就是治理蟹券背后的节日送礼文化甚至贿赂暗流。“干部廉不廉,要看节和年”。几张蟹券,看似正常的人情往来,单向送券变相行贿,说白了还是一种感情投资、人情交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白吃的螃蟹。远离蟹券,廉洁过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人人抱持底线意识坚守不逾;成风化俗,戒奢以俭,需要纪检机关正本清源、规范越来越失了吃相的蟹券乱象。只要捆住蟹券乱象的监管之绳足够紧,就不怕蟹券的套路比阳澄湖的水还深。(作者王琳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稿件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