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06 22:17:56
阅读次数:2683次
9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为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致辞时强调,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使其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坚决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致辞中重提民营经济在我国重要性的“56789”之说,即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并再次声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这番话,一方面并非政策新变化,但另一方面,或可看作是在近期舆论场中出现不同论调之际给出的高层立场宣示,有助于消除杂音、传递信心。其既让人们无需担心领导层对改革开放之基本路线的态度,也提示人们、特别是“接地”的各级政府部门如何做好日常工作,让人们对民营经济和产权保护真正有信心、能放心。
二十多年来,中央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正式政策定调持续、稳定,并且长期来看日益正面、积极。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时至今日,这些政策当然并未变化,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强产权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
因此,倘若说现实环境中,还有人对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应有地位存在怀疑的话,那要么是由于自身思维的混乱、认知的局限或意图的暧昧,要么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对“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感受不强。
这种现实的落差感,可能是局部的发展阶段性所致。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有权部门对中央政策认识不深刻、执行不到位、方式缺乏法治性、手段不够科学性、措施欠缺文明性,甚至掺杂了经手经办之职权人员的私利私欲。这些当然是需要矫正的。
换言之,无论是保护产权,还是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高层的政策定调和重申,更需要各级部门正心诚意地将国家政策的力度与温度落到实处、送到手中。
如果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民营企业,均能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并未受到市场竞争规律以外的束缚,能体会到一个健康、透明的政商关系,对自身现有的合法产权没有不受保护的担忧,对未来的壮大前景没有感受到“玻璃天花板”甚至“水泥天花板”的存在,那民营经济的活力创造力就不会受到束缚。
如果现实营商环境中,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民营企业皆没有感受到歧视或不公平,没有遭遇种种隐性甚至显性的进入壁垒,没有身陷“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的投资泥潭,没有感受到自己在身份上“低人一等”,他们就可以勇于奋进,而非通过学习中央文件来为自己壮胆打气。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信心来自于获得感,产生于人的内心,体现在人的行动。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地位和前途不是口舌之争,而是现实的答卷。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近三十载市场经济探索的成就昭然可鉴,无论是“六稳”“六保”等当前挑战,还是民族复兴的远大目标,均需要各级有权部门依法为民营经济做好服务、做好保障,将“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让广大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真正吃下“定心丸”,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获得感”。(作者缪因知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政邦智库研究员)
(稿件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