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财研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兴汉财研社

陈功 冯艳:对抗极端天气 呼唤城市革新力

发布时间:2021-07-23 22:24:08

阅读次数:2843次

暴雨袭城城欲摧。地铁站里,水流涌动;少林寺外,洪水蔓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李克强总理在7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强化责任制,落实各环节责任,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政能亮丨对抗极端天气 呼唤城市革新力

7月17日以来,河南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特别是20日的大雨致郑州引发城市内涝,情况极为严峻。人口与物资密度,决定了城市内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要比其发生在乡村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

近些年,城市内涝见报的频率越来越高,诸多大中城市发生城市内涝灾害的新闻,已不罕见。水利部《中国水旱灾害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7年,我国平均每年有157座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其中,2008—2010年这三年间,中国500多个城市中约有62%的城市,即300多个城市发生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其中暴雨内涝灾害发生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城市发生内涝,这背后有极端气候增多的原因,但更是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排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近几十年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改直河道、修建不适当的排水道、农业用地扩展、城市土地硬化等),也使得洪灾更加严重。城市在暴雨内涝及其衍生灾害方面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

很多人质疑郑州投资500亿元打造的海绵城市项目,没有起到作用。信息显示,2016年郑州成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8年提出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达标区(示范区)面积占城市面积23.6%。

从技术层面分析,海绵城市解决的是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表径流的就地下渗和雨水可持续循环。完成海绵城市目标,并不意味着城市永久不内涝,而是将城市的雨洪安全标准进行提升,改善局部的薄弱环节。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和进度,要反思500亿的海绵城市项目投入,换回来的是什么。要对项目的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有一客观评估。但另一方面,即使规划内容都实施到位,几百亿投下去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也不是解决极端降雨所带来的问题。此次大雨属于突发特大暴雨,已超出海绵城市所能应对的能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城市越大,人口越多,需要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各种保障就越多,应对紧急事态时的复杂度大增,对城市的基础支撑能力、应急响应能力、救助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的需求,都会形成很大的考验和挑战。

城市的管理,不是平时、正常情况下的惯性状态,而是风险管理,紧急情况下的管理。城市大了,小事变大事,大事变失控。新冠疫情后的武汉,就面临重大挑战。这次郑州的洪水,也对超级城市构成很大挑战。

与极端天气的对抗,犹如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在开战前构想愿景,并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若没有周密合理的应急预案,即使投入数亿的资金建设,我们也会输掉战争。面对这种特别极端的突发天气,郑州面临的考验,其实是一个省会城市在防洪、应急、救灾、多部门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

在本次郑州大雨期间,气象部门连续发布最高级别的预警——红色预警。然而,预警之后怎么做?怎样的情况要停工停产?应该怎么协调各部门?怎样调度各种救灾资源?要采取的真正应急行动是什么?应急管理如果做得好,对于城市管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终究还是解决不了“城市太大”所造成的根本问题。

“模块化的城市”理论,有助于解决此类大城市的问题。该理论是将城市的空间,设定为模块的集合。每个城市模块实际都是一个小城,每个城市模块都存在一个核心,形成以核心空间布局的大小城市模块。

这些模块的组合,将城市整体空间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每个模块核心空间的效用,相当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客厅,它起到“家庭”中心的作用,也就是凝聚城市模块的关键作用。这样的城市模块,充满了弹性,即便扩大城市空间,也不会产生大规模的交互需求,城市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得到了满足。

“模块化的城市”,实际是要求“把大城市变成小城市”,“把小城市集合为大城市”。形成结构性的双向空间弹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真正的多核心城市。

不过,多核心城市实际很难实现。要么小的核心会变得过大,要么核心实际已大到不靠谱的程度。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模块化城市理论,在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当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依附于核心模块,每个核心模块的空间规模以及城市模块的大小,形成一定的理性比例关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在附近,交互需求的距离相对较短,城市空间为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创造丰富的可能性。

这样的模块化城市,彻底改变城市空间内部的等级制,改变僵硬而不切实际的空间分区,真正赋予城市模块空间以性格和活力,使之能够相对独立地存在。

这次郑州特大暴雨,引人深思:我们城市的建设标准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考验我们的都是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甚至是超越人们想象力的不确定性。城市硬件提升改变十分困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需要通过规划理论、治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革新来寻找和释放。(作者陈功系安邦智库创始人;冯艳系安邦智库城市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稿件来源:凤凰网)

头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