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4:39:23
阅读次数:8560次
美丽鹮乡,蓝天白云、碧水蜿蜒、青山叠嶂,处处洋溢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和谐之美。
1981年5月,洋县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后,采取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改善水质、实施“鹮田一分”项目等措施,朱鹮种群数量现在达到1万只,朱鹮栖息地由最初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40多年的保护,该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正是这份牺牲,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换来了现在的绿水青山,为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实际确定“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战略。以绿色(有机)产业为引领,米、果、药、菌、畜5大产业齐头并进,探索走出了“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蝶变之路,绿色(有机)产业让该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等6个示范区。今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评估并予以授牌。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创建规划、方案编制通过省科技厅评审。目前,以“多区联建”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已成为该县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该县确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项目驱动、集群发展,体系构建、创新赋能,科技支撑、品牌增值,市场推介、产业融合”的工作思路,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绿色(有机)产业循环产业区管委会和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成立“多区联建”工作专班。充分利用节会展销、博览交流、苏陕协作等平台,推介本地绿色(有机)产业和地域特色产品。通过举办朱鹮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有机大会以及在大中城市设立洋县有机产品前置仓等方式,建立绿色产品供应链,不断扩大绿色(有机)产品对外影响力,提升市场知名度。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为产品认证、市场开拓、品牌打造、产业发展提供贴心服务,累计实施农业绿色产业项目273个。
同时,推广“粮菜贷”“稻渔贷”“黑谷贷”“乡村v贷”等特色支农贷款业务,探索发展黑谷、稻渔、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保险,开发仓储物流、设施农业等涉农险种。投资16亿元,建设集产品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入驻各类企业36户,其中有机企业15户,建成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3条产业链,涵盖米、酒、薯、药、菌、茶等10大类40余种。去年实现园区总产值94.19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园区总产值51.42亿元、增速15%。先后建成标准化有机标杆示范基地、绿色生产基地、有机红薯地标产品基地1.95万余亩和23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奠定了基础。
该县把科技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成立县级技术服务专家库,设立全国首个绿色(有机)产业专家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平台,建成省市企业研发中心5个、省市星创天地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开展黑米、猕猴桃、红薯、菜花和生猪、稻渔等创新综合种养技术试验,形成以有机为特色的稻鱼、稻鸭、荷蛙、稻虾等绿色循环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6066亩。绿色(有机)产业领域取得专利成果68项,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
该县认证绿色(有机)产品15大类110种,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80多种,实现了“朱鹮”有机品牌全覆盖。“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潜在估值93.57亿元,名列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建成有机厚朴、有机牡丹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有机生产基地、绿色(有机)产业集群,发展绿色(有机)产业经验入选国家认监委“有机产品认证优良实践案例”。
生态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该县积极实施生态旅游与绿色(有机)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景点+基地”的三产结合、三生融合绿色发展模式。打造以有机稻米、中药材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为特色的长青华阳景区;以有机梨果、油用牡丹与休闲观光相结合为特色的朱鹮梨园景区;以有机荷蛙、猕猴桃与蔡伦纸文化相结合为特色的龙亭田园综合体暨蔡伦墓祠景区等,初步形成了“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观蔡伦造纸、购有机产品”的“吃、住、行、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旅游发展模式由单纯的景点景区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82%、29.7%。
来源:洋县发布